11月11日下午,在清苑收费站的大楼里,一场“火情”突然“爆发”,但这不是真的危险,而是一场紧张又有序的消防疏散逃生演练。
下午2点,一楼大厅里已经聚齐了演练人员。副站长郭永发拿着两份方案,把《清苑收费站疏散逃生现场处置方案》和《清苑收费站疏散逃生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方案》的要点拆解得明明白白:“一会儿警报响了,先捂口鼻、再弯腰,走楼梯别乱跑!”大家边听边记,把“逃生规矩”先装进了脑子里。

2点10分,“意外”来了:电工肖松巡检到三楼楼道时,突然发现浓烟冒了出来!他立刻凑近确认:“着火了!” 手机“叮铃”一响,值班领导郭永发的电话就接了进来,紧接着,站应急指挥部、清苑区消防大队的联络信号也接连发出,站长范军青的指令同步传到:“肖松,立刻断总电!”
几乎是同一秒,消防警报“呜......”地划破了大楼的安静。紧急疏散通道的门“唰”地弹开,走廊里瞬间响起急促又整齐的脚步声:有人抓起桌上的湿毛巾捂紧口鼻,有人弓着腰贴着墙根快步走,每个宿舍的人都像“按了开关”似的,顺着指定楼梯往楼下冲,没人慌神,没人乱挤,连脚步声都带着“训练有素”的节奏。

2点30分,最后一个人冲出楼道时,楼外国旗台前的安全地带已经站好了队伍。郭永发拿着名单快速清点:“二楼到齐!三楼到齐!” 报数声落,所有人都松了口气,脸上还带着演练的紧张,眼里却亮着“搞定了”的轻松。
这场演练像一堂“沉浸式逃生课”:没人再把“捂口鼻、低姿态”当口号,也没人再对疏散方案一脸茫然,当“火情”真的来临时,大家攥在手里的,是实实在在的逃生本领。
从纸上的方案到脚下的行动,清苑站的这场演练,把“安全”两个字,从会议室里的文件,变成了每个人身体里的“条件反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