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会之窗

“逐梦新时代•巾帼绽芳华” 读书征文十一 ——诗人的春天

作 者:王涛        来 源:智慧调度中心        2019年06月11日

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,是桃红柳绿的季节,也是最有诗意的季节 。中国古代的诗人们,固然是一年四季都写诗,但是写得最多的还是春天。比如贺知章写的《咏柳》: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”;苏轼写的《惠崇春江晚景》: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”;崔护写的那首千百年来脍灸人口的《题都城南庄》: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……

在所有描写春天的诗词中,我最喜欢唐朝诗人杜审言写的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:

独有宦游人,偏惊物候新。

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。

淑气催黄鸟,晴光转绿蘋。

忽闻歌古调,归思欲沾襟。

这首诗写的不仅壮观、美丽、大气,最重要的是,在诗的一开始就告诉了人们一个人生的道理:看惯了的风景不是风景,人呢,往往更容易在陌生和熟悉的对比之间发现美。比如说一个北方人,冬天习惯了冰天雪地,而看到海南岛的蕉风椰雨就觉得特别不一般,因此呢也觉得特别美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从四季如夏的海南岛到了北方城市,看到白雪飘飘,可能也觉得特别奇特,特别美。

诗人其实也一样,所以他第一句话就说,“独有宦游人,偏惊物候新”。“宦游人”是指因为做官跑到外地的人。古代人活动范围很小,一般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离开家乡,只有经商的人,赶考的人,还有做官的人,才会有机会到外地去,感受不一样的风光。这首诗的作者杜审言,就是一个到外地做官的人。杜审言的老家在湖北襄阳,出生地是河南巩义,因此他是河南人。一个河南人跑的晋陵,就是今天的江苏常州去做官,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。原来在老家的时候,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下去,四季变幻当然会感觉得到,因为太熟悉,所以就不会特别敏感。但是从老家到了江南,到了陌生的地方了,就什么都不一样了,心灵一下子就敏感起来了,也就特别容易感受到新季节的降临,新风景的出现。这个明显意思的背后,还有一个隐藏的意思,那就是思乡。中国人是农耕民族,安土重迁,不愿意往外跑。所以呢,宦游人也都是数着日子过的,都盼着有一天能够回家,一旦到了换季的时候,那个心呀,都会被重重地打一下。哎呀,我是冬天出来的,现在都是春天了,或者我是秋天出来的,我是夏天出来的,我是前一个春天出来的,现在又一个春天降临了,我都离家那么久了,我怎么还没有回去呀!

“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”。意思是说,云霞从海上升起来,这是曙光降临了,曙光降临才能看到云蒸霞蔚。梅花开了,柳叶绿了,春天就降临了,只有春天降临才会有桃红柳绿的景象。作者从云蒸霞蔚的远景,写到梅柳渡江的近景,这个景色真是太美了!首先跟天没亮的时候比是美的,跟萧瑟的冬天相比是美的,跟作者的故乡比也是美的。杜审言的故乡在河南,河南是看不到“云霞出海曙”这样的壮观景象的,而且河南是中原,春天降临的也晚。早春二月的时候,中原还是万物萧条的季节,而江南的早春二月,就已经是梅花开、柳叶绿了,这就是“梅柳渡江春”。

“淑气催黄鸟,晴光转绿蘋。”作者马上从画面又写到了声音。 “淑气”就是阳和之气,就是所谓紫气东来,春天的气息来啦。黄鸟就是黄鹂,黄莺被春天的气息鼓舞,就叫得更欢了。杜甫有句诗叫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,就是把黄鹂的啼声和春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的。春天就是这么一种全方位的舒畅,不仅有花香,还要有鸟语。“晴光转绿蘋”,这是作者的眼光一下子从天空降到水面了,太阳升起来了,水面上的浮萍都是光影流转。江南的春天,就是这样声和色、光和影无一不美。

江南的春天如此美丽,作者应该是满心欢畅了吧?恰恰相反,杜审言写到这里,突然就沉默了忧愁了,甚至是黯然伤神了。一句 “忽闻歌古调,归思欲沾巾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思绪。作者的朋友陆县丞,也就是姓陆的一个副县长,他写了一首诗,给杜审言吟诵了一遍。他的诗叫做早春游望,所以杜审言的诗就叫和早春游望。也许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吧,这首诗一下子就触动了杜审言的思乡之情了。他看着看着春光,忽然就流下眼泪,想回家了。那为什么这首诗这么触动他呢?不见得是这首诗写得多好,主要是作者的思乡之情太深了,就像一个蓄满了春水的池塘,随便捅一捅,水就哗啦啦地流出来了。所以与其说杜审言一听陆副县长的诗就想家了,还不如说杜审言从一开始看到江南春色就想家了。江南的桃都红了,柳都绿了,我们老家那条大河还没解冻啊。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北上广的高楼大厦而感叹,哎呀,这边发展的真快呀,我老家可没跟上啊。就在这么一看一比的时候,家乡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回到杜审言的心里,也回到了我们的心里。

那为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也留不住杜审言的心呢?因为有一句话讲,“江山信美,终非吾土”。杜审言也罢,现代的人们也罢,选择远行是因为什么呢?是因为江山景色确实很美,外面不仅有美丽的风景,更有美丽的前程。但是,就像刚刚过去的春节一样,一年一度人们还是会回家的,就像杜审言看到美丽的风景还是会思乡一样。故乡也许没有他乡那么美丽,那么美好,但是毕竟它是我们的家,我们最初的来路啊,谁又能忘了它呢!所以这首诗是以“偏惊”开头,以“沾巾”结尾,春天的柳树就和思乡的情丝缠绕在一起,绵绵不绝。所以明朝著名的学者、诗人、文艺批评家胡应麟才讲,这是初唐五律第一篇,最好的。

最后,我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件作者杜审言的趣事。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,他也是一位最狂傲的诗人。据说,当年杜审言在国家组织部当秘书的时候,负责在各地官员的年终总结上写评语。有一次,他写完评语一出来,见人就讲,苏味道要死了。别人一听就吓坏了说:“苏味道得什么疾病了?”他说呀:“苏味道一看我写的评语这么漂亮,还不得羞死么。” (注:苏味道是唐朝的大才子,还是当时的吏部侍郎,相当于组织部副部长的职位,到了武则天后期官至宰相。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三苏——苏洵、苏轼、苏辙是他的后裔。)这得有多狂傲的人,才敢这么攻击他的领导啊!举这个例子,其实是想说,无论多狂的人,心中也藏着一个美丽的春天,还有一个更美丽的家乡。这些人呢,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向任何人低头,但是对春天,对故乡,他们只有赞叹,只有眷恋,这个就是诗人。

(右为王涛)

( 阅读: 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