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职稽查岗已一月有余,回望从监控岗到稽查岗位的跨越,这不仅是工作内容的迭代,更像亲手推开了收费稽核业务的另一扇门。那些初入新岗时的困惑、摸索中的顿悟与沉淀下的思考,正慢慢凝结成关于职业价值与岗位的深刻认知。
从“即时灭火”到“深度挖根”岗位切换带来的第一个冲击,是工作节奏与时间维度的彻底重构。在监控岗时,我的核心节奏是“追着时间跑”:双眼紧盯实时监控画面,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的“即时响应”状态——车道突发拥堵要立刻调度疏导,设备故障需马上联系维修,司乘人员咨询要及时解答。所有动作都围绕“当下的紧急问题”展开,像在不停处理眼前的“火情”,容不得半分拖延,追求的是“问题不过夜、隐患即时消”。而稽查岗的完全相反,它要求我“沉下心慢下来”。每天面对高速公路交易对账系统、ETC车型分析识别系统、稽核工单智能辅助系统里成千上万条收费流水,需要逐笔核对数据差异:从“某车次ETC识别失败”的异常记录,追溯到OBU标签松动、车主账户透支的根本原因;从某几个收费站高频出现的“无卡键”使用记录,深挖是否存在操作不规范或恶意逃费的情况。这里不追求“快速解决眼前事”,而是“为什么问题会反复出现”,更像是拿着“放大镜”在数据里找线索,用耐心“挖根溯源”,从源头堵住漏洞。
从“即时显效”到“长期铺路”随着工作节奏的转变,我对“岗位价值”的理解也完成了一次升级。监控岗的价值是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即时反馈:多盯一秒屏幕,可能就提前发现一次车道拥堵苗头,避免通行效率下降;多留意一组异常画面,也许能多发现一处障碍物或者一次事故隐患,减少公司经济损失;多响应一次设备报警,就能缩短故障维修时间,降低司乘等待成本。这种“做一分、见一分效”的价值感直接拉满,也让我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忱。但稽核岗的价值,藏在“滞后却深远”的影响里。它没有即时可见的成果,却在为堵漏增收的长期运营“打地基”:通过数据交叉比对,揪出“大车小标”“一车多签”“甩挂逃费”等隐蔽的违规行为,每月能为公司挽回数万元经济损失;从杂乱的异常流水中梳理出共性问题,比如某类车型识别准确率低,反馈给技术部门优化流程,间接提升后续车道通行效率;总结逃费行为的新规律,制定针对性核查流程,为监控岗提供更精准的重点关注方向。这些改变不会立刻显现在监控屏幕上,却像“隐形的铺路石”,让收费稽核更规范、运营更高效,这种“为长期提效增收蓄力”的价值感,是从前在监控岗从未体会过的。
过去在监控,核心能力是“眼快、手快、反应快”——能快速捕捉画面异常,能熟练操作监控系统,能迅速对接多方资源。但到了稽查岗,这些能力却不够用了:面对满屏的收费流水和数据报表,我一度像“大海捞针”,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;分析异常数据时,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,找不到背后的关键问题;整理报告时,也因缺乏条理,导致结论不够清晰。这段时间,我一边跟着前辈学习方法,一边自己摸索总结,慢慢的,我逐渐掌握了稽查岗需要的“心细、耐心、逻辑清”,也在这个过程中,更清晰地看到了两个岗位的互补性,重要性。
未来,我会带着这份对岗位的深刻理解,在稽查工作中持续打磨能力,也继续关注监控岗的工作动态,用更协同的思维做好每一次核查、每一份报告,为京石路堵漏增收贡献更多力量。